明星是如何打造的?(上)(轉貼自   名家專欄之陳樂融)

一個穿短褲的23歲大學生,才出第一張專輯,甚至很多人還不知道他的名字,就在開演唱會最熱門的中型場地「台北國際會議中心」(T.I.C.C.)舉行個唱,門票銷售一空。他是在台灣校園網路BBS暱稱「小隊長」的新人盧廣仲。

盧廣仲頂著看來滑稽的妹妹頭,露出招牌憨厚笑容說:「像國外搖滾歌手一樣,每次出專輯就該開一次演唱會。」他豪情萬丈,但顯然不知道許多資深歌手,在台灣多年來演出場地貧瘠的限制下,未曾真正開過除了宣傳活動或聯合演出(內地叫「拼盤」)外個人的售票演唱會。

比盧廣仲晚一個星期,同樣場地,擁有高知名度的美聲歌王林志炫(前「優客李林」組合成員),也舉行出道17年來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,票房僅約八成,略遜小老弟一籌。

這不是太驚人的影劇新聞,前輩歌手也有認知,類似際遇不斷在台灣上演,因為這是身處「華語流行音樂發動中心」的宿命——「發動中心」總是有最強的「自我更新」的力量。

細數過往輝煌,台灣肯定是華人地區音樂作品與藝人素質最堅強、產業生態也最多元的地區,一個從來沒停下生產偶像或唱將的「流行音樂夢工廠」。

這裡不但有資歷超過30年的老將如鳳飛飛、蔡琴、費玉清受歡迎,每年也有推陳出新的歌手、組合、搖滾樂隊如盧廣仲、飛輪海和蘇打綠,在發行專輯、開演唱會、廣告代言,甚至參與戲劇演出或主持節目。

台灣的歌手與歌曲除在本地走紅,也持續外銷星、馬、日、韓、印、泰、紐、澳、美、加和中國大陸,輻射影響了無數華人的喜怒哀樂,也在各時代形塑了不同的音樂口味。

更有甚者,台灣完整的音樂製作與藝人行銷經驗,成為海外華人、甚至日、韓、泰等亞洲明星進軍「普通話」娛樂事業的當然跳板。

早期當紅港星如張學友、梅艷芳、葉蒨文,要唱國語歌,得經由台灣唱片製作和行銷團隊打造,才有超級暢銷的「吻別」、「親密愛人」和「瀟灑走一回」等經典專 輯。80-90年代實體唱片出版的全盛期,從香港來台出片淘金的藝人有如過江之鯽,台灣的唱片好手,甚且可以打造一個連普通話都不會說、多數香港人不認得 的小牌舞者郭富城,讓他1990年首張國語專輯「對你愛不完」全亞洲熱銷近百萬張,不但紅回香港演歌雙棲發展,還打入亞洲各地,奠定天王地位至今。

剛拿下2008年台灣「金曲獎」最佳歌王、歌后榮耀的曹格、蔡健雅,出身星馬,但也都從台灣出發走紅。台灣流行音樂界不只持續為本地娛樂圈扮演「領頭羊」的角色,也聚合大中華圈的音樂資源,形成強大的「磁吸效應」。

為什麼台灣擅長打造明星?為什麼台灣的歌手比進軍內地更早的香港歌手更受歡迎?20年前在封閉的大陸社會掀起震撼的鄧麗君、費翔,到21世紀的周杰倫、蔡依林、五月天、S.H.E,小小的台灣持續在創造新的娛樂奇蹟。

這一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

減產多年但地位仍無可撼動的教父級製作人、創作人李宗盛,選擇了一個制高點看這件事:「流行樂音樂史,嚴肅的說,就是一部社會發展史。從各方各面,它是去顯現一個生活群體的音樂審美、文化深度、社會精緻程度和流行工業整體水準的最好指標。」

意思是:沒辦法單單從技術面來比較,為什麼生活在台灣的人寫得出比較有質感又能流行的歌,台灣的唱片工作人員,又為什麼可以具備慧眼發掘藝人、栽培明星,並維持一個「商品」的長期聲譽;然後台灣的閱聽大眾,又可以多情復無情地,擁抱一代又一代形色殊異的歌手。

台灣比大陸小得多,卻比香港大。2000多萬人口的內需市場規模,解禁較早的言論思想,包括本土、西洋、東洋來者不拒的音樂包容態度,孕育了這塊土地上特 殊的人文質感與流行嗅覺。不管從城市風貌或群眾心理,臺灣比香港悠閒,比新加坡熱情,比上海天真。而搞通俗藝術,適度的「悠閒、熱情和天真」,是必備元 素。

台灣老百姓普遍愛唱歌、聽歌、愛上KTV(最早是卡拉OK),也許是一條琢磨這個現象的捷徑。

每週五晚上首播的中視「超級星光大道」節目,堪稱台灣近兩年最有影響力的歌唱選秀節目,自2007年1月5日開播,已進行到第四季,雖然收視率呈逐季下滑 趨勢(首季最高收視率達7.11%,目前僅2.88%),但也陸續捧紅過一班的楊宗緯、林宥嘉、蕭敬騰,二班的賴銘偉、梁文音等人。除了梁文音專輯還在籌 備中,前述幾人都已推出個人音樂作品,步下選秀舞台,到市場上見真章。

「在那一剎那(宣佈冠軍時)覺得很過癮,哇塞!但接下來就沒什麼感覺了。」勇奪第一屆星光冠軍的林宥嘉,在接受訪問時不脫隨性的稚氣說。綽號Yoga的林 宥嘉,從參賽以來就樹立起鮮明的個人形象,他包在嘴裡的咬字方式、迷離的眼神、微張的性感嘴唇,被主持人陶晶瑩暱稱為「迷幻宥嘉」,不夠Man、不搞笑、 不耍酷,也不刻意目光炯炯放電,卻輕易擄獲很多歌迷的心,大大顛覆時下男歌手受歡迎的類型。

「最好能找一個很棒的吉他手跟我搭配,就像日本老牌雙人樂隊B’z,這樣每次都是Live的表演方式,會讓我非常有安全感。」即便獲得台灣比賽有史以來的 最高額百萬(新台幣)獎金和個人專輯合約,林宥嘉卻興奮地描摹他心目中的演唱型態圖像,「兩人組,收入要分一半給對方也OK。」

但他所屬的華研唱片公司,當然不會讓他以雙人組合出擊。如果能單飛,為何不自己賺?這是台灣任何一個唱片公司高層的理解。甚至,如果有條件單飛,很多被公 司硬性安排的組合成員,應該也不願意待在組合裡。林宥嘉這番心態顯得異類,但也可以預見他對於表演生涯規劃的創意,不那麼完全跟隨傳統唱片公司「一條龍」 包裝想法走。

現代的新人有更多自己的想法,這是20年前的藝人難以得到的特權。宥嘉的幸運還反映在他2008年5月第一場演唱會「迷宮」,整個演出橋段的安排,他全程 參與,就算演唱會製作人陳鎮川擔心曲目安排偏「冷」,事後也被某些觀眾批評沒有唱在比賽中被他翻唱炒紅的歌曲如「你是我的眼」,他也毫不在乎。

每年台灣有各種官辦或民辦的大中小型歌唱比賽,即便在「超級星光大道」之前,「八大歌唱名人榜」、「東森全球新人王」、乃至華視周日晚間節目「快樂星期天」的「校園歌喉戰」欄目,都有比賽優勝選手,但大多數都隨著比賽熱潮結束而被遺忘。

林宥嘉如此受尊重而能發揮己見的待遇,不單純因為他是比賽冠軍,而極可能是台灣「唱片公司vs新人」的一頁特例。當許多新人在「衝撞」公司體制的時候都碰到鐵板,至少,林宥嘉的「達陣」象徵了一個良性開端。

 

以下連結原文和其他的評論

http://epaper.pchome.com.tw/archive/oldpost.htm?s_code=015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nc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